淇滨概况
淇滨区是鹤壁市市委、市政府所在地,是全市政治、经济、文化、信息中心。全区总面积335平方公里,城市规划面积65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40.6平方公里。淇滨区辖2乡2镇、6个街道办事处,75个行政村,61个社区,常住人口48.3万人,城镇化率达到86.84%。2024年全区生产总值增长5.7%;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4.6:23.4:7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3.3%;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6.7%;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5.9%。近年来,淇滨区先后入选中央财政支持普惠金融发展示范区、国家级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全省首批未来产业先导区、区块链发展先导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全省营商环境评价连续三年获得第一名。
一、淇滨区山清水秀、景色宜人。西部是巍巍太行山,贯穿全境的淇河古老而美丽,距今已有5亿年历史,孕育了独具风骚的淇河文化。淇河水出山泉,纯净甘甜,是华北地区唯一一条没有被污染的河流,水质常年保持在国家二级以上标准,可以直接饮用,是“水中大熊猫”桃花水母的栖息地;两岸千峰竞秀,风景优美,素有“北国漓江”之称;天然太极图阴阳分明,幽柔含神,是我国易经文化的发源地;沿淇河而建的“一河五园”风景怡人,淇河湿地公园被授予国家湿地公园称号,淇水诗苑被评为河南省“十佳城市滨河景观”。
二、淇滨区历史悠久、文化厚重。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孕育了一代商王朝。大禹、周文王、鬼谷子、许穆夫人、唐代诗人王维、明末文豪罗贯中等都曾在此留下足迹。沿淇河溯流而上,有丰富的文化遗迹、人文景观。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有39篇描写淇河流域风土人情和自然风光的诗篇,历代文人墨客曾留下吟咏淇河的诗篇3万余首,淇河也被誉为诗河、史河、文化河。著名的“淇河三珍”缠丝鸭蛋、淇河鲫鱼、冬凌草曾是历代皇宫贡品。流传于金山一带的《白蛇闹许仙》是神话故事《白蛇传》起源期的代表作,战国古长城、元代双塔寺等文化资源星罗棋布,柏尖山、老望岩等4个村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三、淇滨区生态宜居、魅力无穷。着力做好“以绿荫城、以水润城、以文化城、以业兴城”四篇文章,持续叫响生态绿色品牌。全力推进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基本实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城区三季有花,四季常绿,“一园一主题,一路一特色”,“中国最美樱花大道”、桃园公园等精品工程频频让居民和群众点赞。截至目前,淇滨区建成公园游园绿地89个,城区绿地面积1706.09公顷,绿地率、绿化覆盖率达到46.1%、48.9%,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8.9平方米。已然形成了公园绿地功能化、道路绿地公园化、人行步道林荫化的园林绿化体系,被评为“中原宜居城市”。
四、淇滨区生机勃发、活力四射。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围绕做强“三大片区”(做强鹤壁科创新城、中心城区、沿淇生态综合发展区三大片区),深入构建“东优、中强、西美”“三足鼎立”发展格局。
科创新城建设提速提效,商业航天“星、箭、数、服”协同发力,天章卫星拿到全省唯一卫星生产资质,“女娲星座”在轨运行卫星达13颗,2025年年底再发射5颗,成为全国最大的商业化运行雷达遥感星座。天章火箭厂房基础设施建设完成,27年元月首飞,航天驭星中部地区测运控基地跟星运行,河南航天枢纽港投入使用,配套形成军民商卫星测运控体系。半导体及工业软件双线并进,华为(河南)光产品联合创新基地揭牌运营,加快构建物联感知“一核多域”产业生态。龙芯中科建成国内第一条全国产装备芯片封测产线,着力打造工控芯片国产替代示范点。
中介服务开发区发展迅猛,现代新兴服务业集聚成势,2025年以来,招引科技服务、设计咨询、商贸零售等生态企业108家,新增入库企业21家;2025年上半年实现营收44.84亿元、税收3.13亿元。扩区调区获省政府批复,成功入选全国营商环境监测站。
沿淇生态综合发展区全面发力,“双星”创建高效牵引,乡村振兴纵深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美乡村建设全域提升、文旅康养产业全域升级,2025年接待游客396.58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6.1亿元。创成“四美乡村”21个,雲水柒栖民宿获评省五星级民宿。突出产业带动,收入超百万元村集体12个、超50万元20个。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建设通过验收,取得中部第一、全国第七的优异成绩,获批全国县域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先进县区。
五、淇滨区交通便利、四通八达。地处中原经济区衔接联系环渤海经济圈的前沿,南距新郑国际机场130公里,北距安阳红旗渠机场20多公里,东距天津、青岛、连云港等港口500公里,京广铁路、京港澳高速公路和107国道纵贯南北,京广高铁鹤壁东站辐射周边1万平方公里10余个县市,辐射人口1300万,乘坐高铁,半个小时可达郑州,2个多小时可达北京、武汉、西安、太原。贯穿豫北地区的安新高速加快建设,连接山西能源基地和山东出海口的晋豫鲁铁路和连接河南和山西的范辉高速横穿东西,铁路、高速公路“双十字”大交通格局正在形成。
六、着力打造最优营商环境,创新“营商环境+产业生态”模式,“招建落”一体化推进,“项目长”“五账法”等机制综合发力,链主企业挂职干部、新开办企业驻场秘书全员上阵,“一刻钟企业服务圈”典型做法被国家媒体推广,成功创建全省新时代民营经济“两个健康”实践创新示范区,连续三年在全省54个市辖区营商环境评价中夺得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