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淇滨要闻

淇滨区解锁高效能治理的“红色密码”

发布时间:2025年08月22日 11:18 来源:淇滨区人民政府 浏览次数:

“以前小区里垃圾乱堆、居民矛盾不断,现在环境整洁、邻里和睦,住着别提多舒心了!”820日,淇滨区长江路街道水岸枫情小区居民王大爷说起小区的变化笑得合不拢嘴。从“无人管事”到“人人参与”,从“脏乱差”到“美如画”,这个小区的蝶变,正是淇滨区以党建为引领推进基层高效能治理的生动缩影。

近年来,淇滨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治理的重要论述,落实省委、市委关于“五基四化”工作部署,立足“小城区、大治理”定位,以党建为魂、共治为桥、数智为翼,探索出一条“组织有活力、治理有精度、服务有温度”的基层治理新路径,让“红色密码”在街头巷尾释放治理新活力。

织密“红色网络”

组织覆盖到边到底,治理根基坚如磐石

清晨的泰山路街道福田社区,网格党支部书记正带着党员志愿者巡查小区。“张阿姨,您反映的楼道灯不亮问题,物业公司的人今天就来修”……网格党支部书记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录着居民的诉求。这是淇滨区基层党组织服务群众的日常写照。

淇滨区坚持“书记抓、抓书记”,构建起区、乡、村三级联动治理体系。泰山路街道创新建立的“社区党委、小区党总支、网格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党员中心户”五级架构,像毛细血管般延伸至街道每个角落。在这里,资源跟着需求走,服务围着群众转,居民的急难愁盼问题往往当天就有回应。

基层治理,网格是关键。淇滨区落实“一网格一支部”要求,选优配强,让771个网格都有了“主心骨”——网格党组织书记。

淇滨区公安分局在学校、医院、商超等158处人员密集场所设立“最小应急单元”,由党员干部担任点长,配备必要器械、制订预案并定期演练,让安全防线就在群众身边。大河涧乡按照就近原则将10户左右居民划为联保单元,从党员、退伍军人等群体中选优“十户长”,明确“十户遵规,集体奖励”机制,凝聚多方力量构建联防联控体系。

新兴领域也是党旗高扬之地。通过实施新兴领域“两个覆盖”集中攻坚、非公企业链式党建聚力赋能行动,全区“三有”非公企业、社会组织党组织覆盖率达100%。积极引导快递员、外卖员、网约车司机等群体融入基层网格,把“治理对象”转化为“治理力量”。

黎阳路街道佳和社区充分发挥外卖小哥走街串巷“活地图”和城市“流动探头”的作用,探索组织部分社区聘请优秀外卖小哥作为兼职网格员,参与城市宣传、食品安全、环境整治等基层治理活动。

激活“制度引擎”

机制顺畅权责清晰,治理效能节节攀升

“以前乡镇干部像万金油,啥活儿都得干;现在有了履职清单,该干啥、不该干啥清清楚楚,能集中精力为群众办实事了。”钜桥镇党委书记深有感触地说。

淇滨区成立由区委书记牵头抓总的党建引领基层高效能治理领导小组,推动乡镇(街道)、部门协作联动,构建统筹有力、权责清晰、运行顺畅的组织体系,全面梳理乡镇(街道)履职事项,平均整合基本事项108项、配合事项82项、收回事项80项,破解了“小马拉大车”的困局,让基层干部轻装上阵。

群众的事,群众说了算。淇滨区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深化“四议两公开”工作法,探索推广“圆桌议事会”“小板凳”等群众议事机制,搭建民主议事“小平台”,凝聚基层治理“大合力”。

黎阳路街道锦绣江南社区推行业主与物业企业双向评价机制,将业主评分纳入企业档案,将恶意欠费业主纳入失信名单,物业服务满意度明显提升。天山路街道龙门社区建立“楼委会”议事机制和“驻楼联企”机制,选派专职人员驻点10栋楼宇,通过企业家沙龙等活动促进企业联动。长江路街道水岸枫情小区以党支部带头解决“无人主事”难题,以成立业委会、监事会、自治管理小组、小板凳志愿者团队解决“无人管事”难题,以居民出资解决“无钱办事”难题,实现了由乱到治、由治到安、由安到美的精彩蝶变。

矛盾化解,功夫在平时。淇滨区探索建立区域社会治安管理体系,聚焦婚恋、家庭、邻里、债务等易引发恶性案件的矛盾纠纷,抓警力、抓保障、抓考评、抓协同、抓典型,不断提升社会治安掌控力,推动多元化解、源头治理。

钜桥镇的“选、进、稳、调、清”五步调解法,成了化解熟人社会矛盾的“金钥匙”。去年,该镇两户村民因宅基地纠纷差点动了手,调解员老王按照“选”出德高望重的乡贤、“进”门拉家常听诉求、“稳”住双方情绪、“调”解分歧、“清”理矛盾根源的步骤,3天就把问题解决了。这项创新还入选了中央社会工作部、农业农村部2024年党建引领乡村治理典型案例。

下足“绣花功夫”

网格管理精细入微,服务群众贴心暖心

“大妈,您家的燃气灶要定期检查,我给您记下来,明天让师傅过来看看。”金山街道的网格员小周一边走访,一边在本子上记录。

淇滨区精细划分的327个城市网格、414个农村网格、30个专属网格,就像一张细密的网,把群众的事儿都“兜”了起来。

——精心建队伍。调动“五老人员”“两代表一委员”等参与基层治理,选优建强“一长(网格长)+多专(专职网格员)+N兼(兼职网格员)”的网格员队伍。大赉店镇实行党员联户“1+10+N”制度,由村干部联系10名党员、党员再联系N户群众,镇村干部每周至少3次入网格走访,党员每月开展线下走访和线上沟通,搭建起党支部引领、党员带动、群众参与的服务网络。

——精准提效能。聚焦基层实际需求,定期开展法律知识、应急处置等专题培训,覆盖网格员、调解员等基层治理力量3800余人。以“畅通晋升渠道+积分管理赋能+荣誉表彰倾斜”的三维联动激励机制,充分调动网格员积极性和主动性,变“被动受理”为“主动上门”。例如,长江路街道东站社区结合南海国际小区前期遗留问题多、住户多、矛盾多的实际情况,运用“民推+自荐+筛选”工作模式,选配楼栋内居民担任“红色楼栋长”,发挥其“近、熟、亲”等独特优势,积极开展小区巡查、入户服务、文明宣传等志愿服务。

——精细抓管理。建立“铁脚板”徒步巡查机制,通过常态化巡查走访,紧盯路面破损、消防隐患等问题,借助“网格吹哨、部门报到”机制,实现网格员人在格中走、事在格中办。上峪乡创新“一图两表两机制”网格化管理机制,“一图”明确网格员负责区域及监测重点,“两表”细化机关干部和网格负责人职责,“两机制”为网格三级响应与奖惩机制,实现定区域、定人员、定职责的精细化管理。

点亮“智慧之光”

科技赋能治理升级,效率提升看得见

“没想到这么快!我上午在社区App上反映的路灯不亮问题,下午就解决了。”泰山路街道的赵先生对社区治理App赞不绝口。

淇滨区整合资源,打造智慧治理平台,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成为现实。

主动对接政务服务高效平台。依托区政务服务中心,聚焦风险多源发现等功能,一体推进电子政务外网迁移、基础数据归集等端口接入工作,协调区政府办、区委区政府督查局、区行政审批和政务信息管理局等单位进行督办,对涉及多部门的工单共同研判,明确事项落实的责任主体,争取用最短时间解决问题并反馈诉求人,提升群众满意度。区行政审批和政务信息管理局建成24小时自助服务区,160项行政许可实现“一章审批”,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0.5个工作日。

协同创新基层各类“数治”工具。统筹整合末端“数治”平台,延长基层治理链条,打造共建共享的智慧化治理模式。开发社区治理App,精准搭建居民信息数据库,提供民主议事、志愿服务等功能,变群众跑腿为大数据跑路。整合人民调解、司法调解等资源搭建多元化平台,建立在线调解机制,进一步实现“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泰山路街道福田社区建立线上小程序,通过积分发放的形式实时发布任务清单,鼓励党员积极接单、主动参与社区服务,引导商户将可兑换积分的服务上传至平台,供党员和志愿者兑换所需,同步扩大商户知名度。

搭建“空地一体化”全域监测体系。聚焦“低空+治理”,打造“无人机+智能巡查”治理场景,形成动静结合、人机协同、全域覆盖的立体巡防体系。在空中,依托航天宏图无人机技术,完成楼顶违建高空取证、汛期积水自动巡飞、火灾现场红外监测等一系列场景实践,做到“一次飞行、全量采集、多元应用”。在地面,整合“雪亮工程”全区高清摄像头,对重点区域开展24小时无死角监控。以市体育公园专属网格为例,通过采取“监控+无人机+巡防”的管理模式,取得了投诉报警减少、秩序更优、商户经营更规范、市民休闲更安心的良好效果。

汇聚“共治合力”

多元参与资源整合,服务场景暖心惠民

淇滨区树立多元共治理念,打破以政府为主导的单一服务供给模式,引入专业性社会组织参与居民自治,构建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

建设完整社区,提供多元服务场景就是最生动的实践之一。通过挖掘潜力、整合空间,盘活闲置资源,合理布局社区综合体,打造集政务服务、养老、助餐、托育等功能于一体的“一刻钟生活圈”。

黎阳路街道银杏社区整合现有场地,打造一刻钟便民生活综合体,围绕“一店一早”“一菜一修”“一老一小”,提供公共服务、生活服务、养老托育等七大特色服务,实现服务与需求“精准对接”。九州路街道书苑社区高标准建成一刻钟便民生活综合体,整合大型生鲜超市、24小时便利店等资源,填补配钥匙、修鞋等“小修小补”便民服务空白,构建起覆盖6万余居民的服务圈。

创办社区企业,搭建多元服务平台。通过设立创客中心、整合便民服务点等方式,实施社区食堂等民生项目,形成“公益+微利+市场”的社区商业,强化社区“自我造血”功能。九州路街道凤凰城社区、长江路街道福兴社区、天山路街道珠江社区等依托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社区周边品牌餐饮店等共建社区食堂,以社区食堂为核心,在周边小区设立“配送服务点”,提供“预订点餐、外卖点餐、预订桌位、堂食点餐、排队叫号”等服务,覆盖社区居民20余万人。

此外,淇滨区还创立社区合伙人制度,让更多力量参与到治理中来。泰山路街道清华园社区商户李先生加入了社区合伙人队伍,为参与志愿服务的居民提供折扣优惠。“居民凭积分来消费,客流量增加了,社区也更和谐了,这是双赢!”李先生笑着说。社区还设立了自治资金,用于楼院基础设施维护,资金使用全程公开,让居民放心。

筑牢“平安防线”

矛盾化解高效联动,群众安全感不断增强

“本来以为要跑好几个部门,没想到在这儿一站式就解决了,太省心了!”在淇滨区矛盾纠纷调处大厅,刚解决完劳资纠纷的农民工小王高兴地说。大厅入驻了司法、信访等部门,提供一揽子服务,让群众“只进一扇门、纠纷一站清”。

89个村(社区)级调解工作室,像一颗颗珍珠,串联起基层矛盾化解网络。“崔晶工作室”的崔大姐,擅长用家常话化解邻里矛盾;“一茶一故事”工作室,用一杯热茶拉近与群众的距离。去年,全区通过基层工作室化解矛盾纠纷1200余起,化解率达98%

“一键报警”系统,为安全添加了“保险锁”。在淇滨区各学校、医院、商业街等人员密集场所,都安装了“一键报警”装置。一旦发生紧急情况,有人按下按钮,相关部门就能实时收到信息,快速处置。“有了这个装置,我们家长也更放心了。”一位学生家长说。目前,全区已安装“一键报警”系统146个,守护着群众的平安。

从“治理末梢”到“治理前沿”,淇滨区以党建为引领,以组织创新和精准服务开辟了基层高效能治理的新路径。在这里,组织有活力,治理有精度,服务有温度,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节节攀升。淇滨区的实践证明,只要把党的领导贯穿基层治理全过程各方面,就能凝聚起共建共治共享的强大合力,绘就一幅和谐宜居的幸福画卷。